9月底,各大煤炭企業才出臺9月份的精煤價格,多數企業對焦煤肥煤降價20—30元/噸。月初價格定不下來,月中銷售多觀望,月底再確定銷售價格,這種銷售類似于購買股票基金的“后知價”法。
購買過股票基金的投資者都知道,在交易時間內,當你要購買一支基金時,你不知道并且不能預測這支基金今天的凈值是多少,只能確認你認購的金額,等到當天股票收盤后,根據基金投資的股票組合所產生的凈值,你認購的金額可以確認多少份基金份額。這就是著名的“后知價法”。而隨著煤焦鋼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太多,煤炭企業也難以預測本月到底降價的幅度,所以才有了“先拉煤后定價”的“后知價”操作方式。這也是多少年來煤炭市場少有的現象。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的弱勢調整,國內經濟速度放緩,使得煤焦鋼產業鏈各個行業經營都十分困難,鋼鐵、焦炭、煤炭價格一降再降,讓人都不好預測底限,所以對下個月的煤炭價格多數還要參考鋼鐵價格的走勢來決策,這也是無奈的選擇,分析原因:一是鋼鐵價格走勢變化較大,對煤焦產生直接影響。鋼鐵價格的反應速度遠高于煤炭,一個月內可能上旬上漲,下旬就下跌,一個月內數次價格變化頻繁,加上期貨品種等衍生品市場的影響,價格漲跌難以把握,對未來煤炭價格的影響難以確定;二是煤炭企業定價機制更加復雜。原來一種產品就一個價,為了加大促銷力度,煤炭企業不斷采取新的聯掛促銷政策,聯掛銷售量、付款時間、承兌或現匯等多種條款,如當月回款100%當月煤價降30元、月供應量超過2萬噸再降20元,還有現匯降多少、承兌降多少,以此類推,非常復雜,種種降價方式,確實不能確定月初的價格,如一個用戶的月用量不到月底是不能確定的,達不到一定的量,就不享受一定的價格,連賬務人員都要死死的盯著合同條款開票,一條一條的核實。所以價格到月底才能確定。這也使得煤炭開票時間延長,到用戶的掛賬時間也相應延長,實質上是拖延了用戶付款周期。
說到底,是個市場話語權的問題。在煤炭送貨辦法還沒有失效前,以煤礦出廠計量、化驗為準,是煤炭企業銷售的“稱桿子”。但據筆者了解,實質上現在的銷售已經大打折扣了,有的在條款中雖然還冠冕堂皇的載明“以礦方計量和化驗”為準,實際操作中并不能完全執行到位,多多少少存在與用戶“協商”行為。煤焦鋼產業下行的通道尚難在短期內有所改變,煤企促銷“花樣”還會不斷出現,所以“后知價法”仍然是今后煤炭銷售的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