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5月,非金融企業信用債凈融資額降至了“冰點”,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在這一背景下,下半年以鋼鐵、煤炭為代表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的融資情況引發市場關注。
業內人士指出,下半年一些產能過剩企業的債券再融資壓力或加大。在理性看待債券信用違約風險的同時,還應提防個別風險案件對市場的沖擊,剛性兌付需“有序”被打破。
下半年產能過剩債券到期壓力加大
據機構數據統計,5月包括短融、中票、企業債、公司債在內的非金融企業公募債券凈融資額為-516.65億元,創下凈融資規模負增長的最高紀錄。
“雖然債券融資尚不是我國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但該融資途徑的不暢通,也將影響到實體企業的經營。”國信證券債券分析師董德志表示,非金融企業公募債券凈融資額迅速下滑,主要緣于4月債市沖擊的“后遺癥”。
記者了解到,近期投資者情緒雖較4月有所恢復,但多數投資者仍對低等級、產能過剩和民營企業債券持回避態度。尤其是產能過剩行業,除了債券發行量較少外,發行利率也明顯高于同評級債券,市場人士較擔心下半年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再遇融資壓力。
展望下半年,債券到期壓力較大已成不爭的事實。據機構數據統計,2016年6月至12月將到期的非金融企業公募債券總量為26475.8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5.98%。主要集中在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綜合、采掘、建筑裝飾、鋼鐵、化工、有色等行業。
“2016年信用債到期量增加,且多集中在產能過剩和周期性行業,企業再融資風險加劇,一旦企業外部融資途徑受阻,不能及時籌措資金,或將加速行業出清和違約事件爆發。”華創證券固收團隊表示。
而從信用級別來看,華創證券固收團隊測算,由于總量較大,中低評級債券的實際到期量高于去年同期,特別是7月、8月、9月的中低評級債券到期量有所提升,屆時中低評級債券到期將面臨較大的再融資風險。
不僅如此,下半年產能過剩行業遭遇的評級下調或更多。中金固收團隊信用分析員姬江帆認為,在去年一些企業業績表現較差、違約頻發的背景下,評級公司下調其評級的動力增強,加之監管部門對評級虛高現象較為關注,預計6月和7月還會出現較多的評級下調。
剛性兌付需有序打破
從今年違約的個案來看,水泥、煤炭、鋼鐵等行業出現公開市場債券信用風險事件較多,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目前違約事件尚處于一種無序的發生狀態。
穆迪大中華區信用研究分析主管鐘汶權對這種無序的違約發生深有感觸。他認為,政府最終是否會救助違約企業,主要還看該事件會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但在這一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無序違約事件。
他舉例說,比如在經濟支柱為煤炭產業的某個省份,當一些經營情況排名較后的企業出現債務違約時,當地政府出于各種原因去救助了,但當龍頭企業出現債務違約時,當地政府反而已無能力再去施以援手。這種情況對債券投資者來說就很難判斷。
就在上個月,財政部發文明確了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的分配方式,對地方和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工作給予獎補,鼓勵地方政府、企業和銀行及其他債權人綜合運用兼并重組、債務重組和破產清算等方式,實現市場出清。
中誠信國際研究咨詢部助理分析師譚暢認為,盡管產能過剩行業是今年一季度違約與級別下調的重災區,但伴隨債轉股、去產能等政策的實質性推進,產能過剩行業內不同資質企業的信用風險將愈加分化。
中誠信表示,具有救助價值的企業或將有所受益,而那些沒有救助價值的企業,無論其企業性質如何、股東實力如何、市場影響力如何,則將越來越難獲得外部有效支持。
市場各方理性看待違約
事實上,自超日債開始,我國公募債領域發生的違約事件實際損失率并不大,很多發行人多通過債務展期、債務重組、承銷商“兜底”等方式完成了兌付。但今年來,經過各類花樣繁多的信用風險事件的“洗禮”,無論發行人、中介機構還是投資者,對違約事件的看法更趨理性。
一家評級公司評級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多年前,“福禧事件”為債券市場投資者敲響了第一次信用“警鐘”,當時引起的市場波動較大,但如今市場參與各方越來越成熟,不會因為個別違約事件而出現恐慌,這也能令政府更果斷地處理一些信用風險事件,政府支持也會更有針對性。
而在經濟加速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背景下,我國債券市場違約范圍也逐步擴大,從私募債到公募債,從民營企業到國有企業都出現了信用風險事件,一些國有企業的“逃廢債”現象也引起熱議。
“關鍵是如何建立市場化、法制化的違約處理機制。”上海某大型公募基金固定收益研究總監告訴記者,很多投資者在違約后資產保全方面處理經驗不足,一些債券持有人大會也“形同虛設”,通過的決議最終也不能有效被執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希望能更積極參與發債條款的制定,投資者保護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