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經濟開局不利,第一季度中國GDP增長7%,去除水分后,實際增長幅度預計僅在6.5-6.8%左右。經濟增速進一步下降,市場期待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寬松,降準呼聲高漲。然而對于目前經濟體量已達63萬億規模來說,5%以上的增速目前在全世界范圍來看依然是相當可觀的,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仍保持強勁推動力。而一旦信貸再度超過刺激過度界限,則很可能進一步引發工業領域產能過剩之患。
因此在“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下,政策面應更多給予市場自我調節空間,應著重謹防政府過度干預造成經濟失衡局面難以扭轉,而對民營企業則可采取定向寬松策略以繼續鼓勵科技創新投入。
一季度工業領域通縮壓力呈上升態勢,雖然國際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多已遭遇“腰斬”,國內企業原料成本整體降低,然而需求增長更為乏力,尤其外需方面,3月出口增幅-15%,而一季度工業增加值進一步回落至6.4%,為多年來的最低水平。但另一方面,內需增長卻對工業增長貢獻率表現穩健,表明擴大內需應成為未來經濟轉型主要方向。
二季度以及全年來看,中宇資訊預計整體宏觀經濟增長放緩態勢明顯,甚至有“破7”可能,而工業領域轉型升級初級階段,新引擎的動力尚未構成支撐,產業結構調整壓力下,技術創新步伐應進一步加快,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業。而金融、財政等政策層面亦應繼續加大對扶持、鼓勵創新企業發展的力度。而唯GDP論英雄的的觀念理應進一步弱化。